2013年春暖花開的時節,戲劇院復排古裝黃梅戲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,安排我在劇中飾演女主角——“祝英臺”,接到這個工作任務之后,心情起伏難平。
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的故事在中國千古流傳,是四大古典民間傳說之一,越劇版的《梁祝》一劇,其珠聯璧合的精彩演出,亦曾轟動一時。2008年,我團的老師們把該劇移植排演,在滁州大劇院首演時,臺上、臺下共鳴呼應,廣大戲迷無不為這忠貞的愛情所感動,同時,我也對志比天高、聰慧秀麗的“祝英臺”甚為醉心,所以,當聽到由我來扮演這樣一位已被觀眾熟知的人物時,我的思緒頗為忐忑,那么,如何塑造好“祝英臺”呢?首先,我從認真研讀劇本開始,從一字一句中想象,揣摩規定情景中的人物造型,她出身富貴人家,知書達禮,伶俐聰慧,善良堅貞,為了心愛的人毅然決然的撞碑而亡,雙雙化蝶。其次,從唱腔、音樂中體味角色的內心細膩感觸。慢慢的,我心中所理解的“祝英臺”這個特定的藝術形象逐步鮮活飽滿起來,為我在接下來的排練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“祝英臺”與“梁山伯”同窗三載,從當初的立學規,到最后山伯對她的關心照顧,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使“祝英臺”對“梁山伯”產生了深厚的感情。這才有《別友》當中“英臺”多次借物抒懷,暗示愛慕之情。剛開始,我總是對人物的心理特征把握的不是很準確,幸虧有導演和老師的指導,使我明白了,每次“英臺”對“山伯”借物抒懷的心情和對每個場景準確的表達。
不知道為什么,每當我演到母親勸說“英臺”的時候,就感到特別的心酸,在我說著:“孩兒心中只有梁兄”時,我的眼淚也情不自禁的流了下來,最后,“英臺”在父母的跪求之下,不得不答應了婚事,那時的她是那么的絕望與無助,導演當時給我設計了一個抓袖、繞袖的動作,使“英臺”對“山伯”的愛以及他遲遲不來的怨,達到了極致。
《樓臺會》中,“山伯”滿懷喜悅的來找九妹,當得知“英臺”許配馬家,憤怒之下,拆掉珠簾,二人四目相對,此時“梁祝”音樂響起,當時就被這段旋律帶入了情境當中,眼含淚光,我們都被“梁祝”至情至愛的情感所感動,每次下來導演都為我準備好了紙巾,也對我的唱腔和表演有了些肯定,在最后化蝶的時候,導演還特地為我們設計了一段舞蹈,這是所有版本的《梁祝》從未有過的,這段舞蹈的形體表演充分表現了“山伯”與“英臺”的相依相偎,如膠似漆的幸福畫面。能把該劇順利的完成下來,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,導演也對我們起到推動的作用,導演的舞臺手段是人物塑造的關鍵,經過這幾十天的排練,我慢慢地卸下了一切心理的負擔,心無旁騖地投入到了劇情當中,我的專業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些許的進步。
《梁山伯與祝英臺》這一劇,讓我得到了釋放和滿足,希望在今后的打磨中能有更大的進步,給觀眾和領導、老師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。
戲劇院 王平
2013年5月12日 |